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国际学校的“春天”来了?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Charlotte 新学说 2019-11-23

文/Charlotte


根据北京市教委官网依申请公开信息,北京市教委于今年2月印发《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下文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的文件,对北京地区国际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其相关保障措施均作出了规定。此计划对于北京国际学校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政策利好。新学说对此计划进行梳理,记录其要点如下:


现状:“北京国际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三年行动计划”指明了当前北京国际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中谈到:


“近年来,北京市涉外教育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以服务在京外籍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子女就学为主要目的、涵盖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各层次、中外课程融通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目前,北京地区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9所,使馆人员子女学校4所,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1个,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25所,具备接收外国学生资质的中小学286所。”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对于北京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具体要求:


“从我市教育供给看,现有教育资源虽然能够基本满足这些人员子女的就读需求,但在布局和结构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某些地区国际人才、引进人才子女以及部分市民子女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还得不到满足。”


新学说解读


北京市作为超一线城市,人口结构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户籍年限等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层次水平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日趋明显。而在现今一线人口吸引人才的同时,二三线城市同时也在吸引人才,所以加强国际教育建设不仅是需求量与多样性的共振结果,也是留住外来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

 

北京地区整体来看国际教育虽然发展较早,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据新学说四库全书统计,顺义,朝阳,海淀等地区较为密集,而怀柔,顺义及石景山等分布较少,所以推进国际教育进一步铺开有利于各区共同协调发展。




目标:“区区有外国语学校”


✔计划对北京国际学校三年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了明确:


“通过三年的努力和集中建设,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一批国际学校,达到“区区有国际学校”。全市国际学校的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国际学校质量显著提升,涉外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统筹规划全市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原则上达到“区区有外国语学校”。


新学说解读


规划附件中还列出了《区级拟建国际学校情况表》以及《利用市级优质校资源开展国际教育情况表》:




✔利用市级资源开展国际教育方面,通州、怀柔各2所,密云、大兴、丰台、朝阳、昌平、顺义、房山及石景山各1所,共12所国际学校将全部在2020年前投入建设;


✔区级拟建区级拟建校共11所,其中西城1所,朝阳3所,海淀2所,丰台、顺义、昌平、怀柔、北京技术开发区各1所,全部项目都将于2021年前开工建设,以社会投资为主。


其中利用市级优质资源开展国际教育的计划中,北京市第一梯队知名学校,将由市政府或市区两级投资支持,在公立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几个区开出12所分校,且皆为高中学段教育。

 

而区级拟建的11所国际学校中就有8所涉及义务学段教育,其中更有4所为K12学校。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出现“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指导做好区域间和区域内统筹,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两三年内城六区新增一批优质学校;支持城六区帮助远郊区一批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在城近郊区、重点项目和人才引进密集地区新建一批优质学校。”等提升市级教育资源统筹的表述,所以在新一批的国际学校中,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甚至K12教育的学校成为了基础教育资源扩大化,解决人民择校焦虑,并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而关于公立学校国际部的开设,实际上经历过多轮政策洗礼。随着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法》的颁布,公立学校国际部开始兴盛起来,而2013年政策开始收紧,北京市教委在2014年也加强普通高中国际班招生的管理和规范,并不再审批新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此次12个高中中外合作项目的重新开启,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与政府希望通过统筹现有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有效推动基础教育均衡由机会公平向实际获得均衡转变。



重点任务:发挥现有国际学校作用、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多语言教学环境、促其健康有序发展


计划指出,2019-2021年,北京国际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现有国际学校作用

 

1、深入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国际学校质量

 

✔借鉴国际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国际学校办学模式,教育结构和育人模式,支持学校在课程建设、育人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形成优质品牌,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国际学校的指导和服务,使其在依法依规办学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子女就读需求,营造良好的涉外教育环境。

 

2、推动政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现有国际学校效益

 

✔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不断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支持现有国际学校更好地发挥效益。


✔调整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入学政策,对子女为境外出生、经区级人民政府以上认定的引进人才、纳税大户企业高管、总部在北京的世界500强企业高管、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和“高精尖”产业高管子女就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申请予以积极协调。


✔加强对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指导和服务,支持其更好地满足使馆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


✔合理确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支持现有项目与“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的新建学校开展合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在推动国际教育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三城一区”现有国际化特色的民办学校接收区级以上政府认定的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可适当放宽入学条件。


✔探索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公办学校面向外籍人员子女和港澳台人员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加强区域资源统筹,强化属地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探索试点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限、中等及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审批权限。


(二)合理优化国际学校布局

 

1、充分利用市建优质校资源发展国际教育

 

✔本着“统筹资源,合理规划”的原则,在市级统筹建设的优质学校中,支持设有高中部的5所市建共管学校和7所市建区办学校举办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述12所学校分布在10个区,包括:朝阳区1所,丰台区1所,石景山区1所,房山区1所,通州区2所,顺义区1所,昌平区1所,大兴区1所,怀柔区2所,密云区1所。上述学校的建设工作主要由市教委统筹负责。

 

2、支持重点地区根据需求新建一批国际学校

 

✔综合统筹考虑做好“四个服务”、学位供给需求、区域分布等因素,在“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定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11所国际学校。其中包括:西城区1所,朝阳区3所,海淀区2所,丰台区1所、顺义区1所、昌平区1所、怀柔区1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上述学校的建设工作主要由各区负责推动。

 

3、进一步扩大接受外国学生资质校规模

 

✔结合各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提出的具体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现有接受外国学生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质校数量,新增接受外国学生资质学校50所,实现全市资质校总数超过330所,覆盖全市16个区。

 

(三)营造良好的多语言教学环境

 

✔在现有19所外国语学校的基础上,支持各区通过改扩建、新建或更名的形成建设11所外国语学校,包括:朝阳区1所、顺义1所、门头沟2所、房山1所、昌平1所、大兴区1所、怀柔区1所、密云1所、延庆区1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突出学校外语特色,开设课程覆盖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塞尔维亚语等10余个语种。相关更名、改扩建和新建工作主要由各区负责推动。

 

✔加强非通用语教育,鼓励本市学校与外国首都城市学校联合开发语言共享课程,促进中外语言互通。设立中小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项目,推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发挥本市外语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推进基础教育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和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支持高中开展非通用语种教学试点。

 

(四)促进国际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管理人员等赴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研修访学交流的支持力度,提升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和育人水平。


✔加强涉外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健全长效培训工作机制,完善培训内容体系,促进涉外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设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支持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聘请高质量外籍教师,全面提高和优化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加强外籍教师岗前工作培训和在职研修指导。为北京教育系统国际人才资源共享搭建平台,支持全市国外智力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2、构建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以捐赠、出资、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3、加强对国际学校的管理

 

✔加大对各类国际学校发展的督导和监管力度,推动国际学校规范有序发展。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多元评价为一体的治理体系。


✔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严格依法依规监管办学活动,严格查处非法、违规活动以及侵权行为,维护涉外办学正常秩序。


新学说解读


据新学说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下降5所,总量为121所,已进入发展停滞期,而“三年规划”重点任务为针对外籍人员子女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导向。一方面放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门槛”,准许“高精尖”人才子女协调入学;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接收“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子女,并放开相关资质认证,新增50所达到330所学校。


除了对于不同类型的国际学校进行整体统筹,学校内部教师人才建设也成为保证“有序发展”的重要任务。据新学说统计,目前我国国际化教师大约为6万人,但优秀教师尤其外籍教师缺口依然存在。政府将搭建人才资源平台,或将缓解外教招聘难问题,并很大程度上减少“黑外教”的出现。




三方面保障:机制、部门协作、督查评估


为保障上述重要任务的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从体制机制、部门协作以及开展督查评估三个方面来进行保障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市区联动


明确市区两级责任,市级统筹规划国际学校布局和建设方案,加快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各区要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落实学校选址、拆迁、征地、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确保新建学校有序开工建设;对新申请设立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的,相关区要加快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

 

(二)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市教委会同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履行职责,确保改扩建和新建国际学校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教育部门负责完善政策,优化布局,充实力量,加强指导,按照本计划有序推动国际学校发展。


✔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加大国际学校建设发展力度,确保新建国际学校落实到位。协调财政部门对国际学校开办的中国语言、历史、文化课程予以适当支持。会同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按照本计划推动国际学校的规划建设,并督促检查国际学校建设使用情况。

 

(三)建立工作机制,开展督查评估


将本计划涉及的各项任务列入重点项目,各区政府应严格履职,定期对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开展督查。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反馈工作情况、通报重要事项、介绍工作经验、反映教育改革成果。


新学说解读


据新学说统计,在2018年,相较于广州和上海两座一线城市新增10所国际学校领跑全国新增校数量排行榜,北京仅新增4所,这与土地及牌照审批难度较大不无关系,而此次“三年规划”明确强调审批流程简化无疑是对北京新建国际学校的一项重要利好。


对于特色国际化学校先期建设亮起的“绿灯”,同时在后期监管上发力。从民办教育整体发展看来,监管体系正在完善中。2017年“新民促法”施行,民办学校被区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发布,进一步规范集团化办学与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问题,而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9年工作要点》,要求探索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提高评估结果应用水平。监管与评估的细化将有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下定义:明确国际学校范畴——有五类学校


“三年行动计划”还对文件涉及的国际学校的范畴进行明确,其中指出文件提到的“国际学校”有五类:


✔一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指由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或合法留居的外国人举办、招收在中国境内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员子女、采用外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教育机构。


✔二是使馆人员子女学校

使馆人员子女学校是指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的招收使馆人员子女的学校。


✔三是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和项目。


✔四是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

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是指以开展国际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民办中小学。


✔五是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质的普通中小学

 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是指经市教委、市外办、市公安局审核同意后可以招收外国学生的普通中小学。



新学说解读

此次为北京官方首次对于“国际学校”概念作出定义。这五类学校除了涵盖我们通常所认可的三类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以及民办国际学校,还将具有接受外国学生恒资质的普通中小学纳入国际学校的范畴。


2019年上半年还未走完,各位国际教育及其他民办教育者们就经历了各轮政策的洗礼:


✔2019年1月22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小区配套幼儿园如期移交,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投资幼儿园的民间资本生存空间或面临压缩;

✔2019年4月1日北京市发布了《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意见》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北京市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招生恐受影响。


新政不断发布,国际教育的发展形势也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北京市教委最近发布的《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可谓为国际教育者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肯定了国际教育在京的发展,并强调扩大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对国际学校从资金,师资到政策进行扶持。借力此种导向,期待国际教育的继续繁荣。


相关阅读



国际学校多边服务平台


研究报告

建校管理

新学说咨询—国际学校“外脑”让办学更Easy

人才发展

新学说国际教育研究院

行业活动

百校访问

行业研讨会

海外研学团

校长V课堂

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

座机:010-52468286

手机:150109277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